西沱背盐夫:古镇传盐运 民俗焕新生

商界青年 2024-11-30

在重庆市石柱县西沱镇,有一群人被称为古镇云梯天街上的“史学家”、千年巴盐古道上的“活化石”,他们就是巴盐汉子——盐运背夫。

随着时代发展,便捷的交通取替了传统盐运,老盐工们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沉寂在历史的长河中。直到一群人的出现,他们自建盐运民俗表演队,通过演绎的方式再现那段“蓝缕岁月”,让背盐夫这一尘封已久的古老职业“守得云开见月明”。

(西沱镇盐运民俗表演队在进行表演  摄/蒋玲杰)

“今儿走了两趟,刚刚才落屋。”李社华说起话来中气十足,很有精神劲儿。68岁的他是西沱镇盐运民俗表演队的队长,进行盐运民俗表演已经16个年头。回忆组建民俗表演队的经过,李老侃侃而谈。

(西沱镇盐运民俗表演队的队长李社华  摄/蒋玲杰)

筚路蓝缕 先辈悠悠盐运史深扎于心

李社华的祖父是老一辈盐运背夫,关于盐运的很多故事源于祖父的口口相传。

“先有巴盐古道,才有现在的西沱。”西沱是巴盐古道的起点,盐井将熬制出的盐巴水路运输到西沱码头,再从码头中转运输到湖南等地。

“下了码头全是土路,盐巴根本运不动。”李老说当时的交通极不便利,唯一能运送的牲口就是马,但养马成本太高,即使有条件雇,路也不允许。“走两步就翻了,只有人来背才最妥当。”于是,“背盐夫”应运而生。祖辈们背上盐从西沱走到湖南,几百公里的路日夜兼程,最快也要33天,抵达湖南后交换物资,带上布匹、棉货、皮货、桐油、药材等货物,又马不停蹄地原路返回。

“这才算一次完整的盐运,父辈们就是这样讨生活的,十分艰辛。”之所以巴盐古道能与茶马古道、丝绸之路并称“中国三大古道”,靠的是勤劳肯干的盐运背夫,靠的是祖辈们用脚踏出来的西沱春秋。千年回环之间串联盐运与历史,有李社华的心中扎下了根。

小试牛刀 自建表演队伍展初心

“上坡脚又软,下坡脚打闪,一天不吃盐,平路打川川……”表演队吼出的号子声回荡在云梯天街里,句句直击人心。

但其实,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随着技术进步、交通便利,盐不再是稀缺物资,背盐的历史也几乎到了消亡。

但那段记载贩盐背夫的史实被口口相传地遗留了下来。作为惦念先辈们筚路蓝缕的盐运民俗如今已成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放异彩。

这其中,民俗表演队的表演“功不可没”,甚至可以说,是他们的表演直接盘活了盐运文化。那么这个队伍又是怎样组建起来的、这项艺术又是怎样走进大众视野的呢?

  “祖辈们盐运的过程是艰辛的,精神是伟大的,靠一代一代人传承下来的东西一定不能丢。口头叙述容易变得模糊,只有完完全全展现出来,放在眼前,后辈的娃娃们才晓得有盐运这回事,有背夫这群人。”这是李社华们自创盐运民俗表演队时最初的想法。

交通在发展,背夫在消失。起初并没有人在意这个事情,大部分背夫的后代会选择外出打工来养家糊口,可这时出现了一个人。

“当时他来给我说这个事情,我就觉得做得正确,一拍即合!”李老口中的他名叫彭家胜,西沱盐运民俗表演队的第一任队长,提起这位彭队长,李社华话里话外满是尊敬。

建立表演队是彭队长首先提出的。

当年两人都未选择外出打工,仔细盘算一番后决定先试一试,于是便召集了其他几位背夫的后辈,“稀里糊涂”就把表演队组建了起来。

“祖祖辈辈都是背盐夫,所以我们很熟悉他们所使用的东西,所走的道路,于是我们决定根据当时的情况,用表演的形式进行情景再现。”李社华说道。

但很快,他们就遭遇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问题。

“别个都以为我们是‘讨口子’,看不懂我们在干啥子。”刚开始一行人想在镇上进行游街式表演,借外来游客的关注把名声打出去,结果根本没有人关注他们,甚至看穿着打扮被误认为是讨饭的——满是补丁的藏青色粗布衣、老式的露脚破旧草鞋、头上缠绕白布、身上挂着斗笠。但是这样的打扮并不是在“讨饭”,而是老盐工们的正常装束。

(西沱镇盐运民俗表演队装束  摄/蒋玲杰)

碰壁不在少数,但这群“背二哥”却丝毫没有退缩,依旧将义务表演作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李社华一行人越来越力不从心,越来越“心有余人力不足”。“身体大不如前了,之前背得动哦,现在背会儿腰就开始疼了。”这时的表演队仍靠着一腔热血在咬牙坚持,而他们只需要一个机会,一场万众瞩目的演出!

迎来春天 民俗表演崭露头角大放异彩

2017年,西沱迎来保护性修缮,将对云梯街等建筑进行保护性修复,政府也意识到了盐运文化的重要性,于是李老们的盐运民俗表演迎来创立以来“第一春”,镇上开始举办大大小小的关于盐运的比赛,其中最隆重的莫过于“背盐”大赛。

“我都是老头儿,根本跑不起都嘛。”表演队里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自然没办法参加,于是他们自发在场外进行背盐号子的表演。“很多听祖辈讲过盐运的老辈子看到我们的穿着和行为,就晓得我们在进行盐运表演。直接在路边讲起盐运的故事,参观的人听到了全都跑来看我们背盐,比赛都不看了。”李老讲到这里放声大笑,连带着说话声音都变得雀跃起来了。

经次表演“一战成名”,政府开始大力发展盐运文化,各大电视台、媒体、报社、摄影组织、剧组,甚至还有慕名而来的盐运文化爱好者,如泉水一般涌入西沱古镇。“这时候咱们盐运民俗表演就正式开始发展起来了。”李老分享着当时的喜悦,并提到他表演中最难忘的一次经历,是在拍摄央视制作的一档节目《乘着大巴看中国》,这也是表演队第一次收到来自国家级电视台的拍摄任务。“紧张啊!激动得我号子差点都喊不撑抖了!”当时的心情再次席卷全身,李老说这样的经历一辈子遇到一次足以,这是他的荣耀。

(西沱镇盐运民俗表演队录制央视节目  图片来源于节目截图)

“崭露头角”的地方多了起来,盐运民俗表演也迎来了新生。

如今提起石柱西沱古镇,许多人会直接想到盐运民俗表演队,他们已经成为石柱又一响当当的名片。

促商机传文化 “我要演到再也背不动一斤盐”

现在表演的机会很多。节假日、旅游旺季、文艺汇演季都是他们“大展拳脚”的时期。除了在本地表演,他们还经常受到各地文旅的邀请。“我要演到再也背不动一斤盐的时候,不然不会缺席任何一次表演的机会。”

一定程度上,盐运民俗表演带动了地方经济,促进了商旅融合。李老骄傲地说道,现在很多游客都是奔着看盐运表演而来,游客量的增加,直接促进了当地民宿、小摊、轮渡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他们还积极拓展“业务”,承担“模特”工作,为摄影爱好者们展现最具巴盐汉子的形象。

2020年,西沱古镇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2年获评国家级“非遗旅游小镇”,这一项又一项的成绩是巴盐古道上盐运精神最好的象征。

2024年初,巴盐古道修复工程正式启动。李社华听到这个消息十分激动,他希望修复工程完美竣工后,全国各地的游客都能来观看他们的表演,体验巴盐文化,同时他期待更多新力量的注入,接下他们手中的接力棒,让盐运民俗的火焰越烧越旺,永不停息。

如今,这支在云梯上活跃的表演队,已经成为西沱古镇一张独特的名片。走进西沱古镇,遇见巴盐背夫,浅听一句号子,了解一段历史。

事实上,李社华们进行的盐运民俗表演并不是做秀。其是古镇“三展文化”(静态展览、动态展演、活态展销)的展现,是促进文、旅、商三方融合的缩影。

背的是沉甸甸的盐,传的是厚重的情。曾经需要用人力背盐的历史今天已经消失,但盐运文化在后辈们铿锵响亮的号子声中、在无数破烂的草鞋垫里、在沉重浑厚的脚步声下栩栩再现,通过一帮老背盐工后代的“复刻”表演得以焕发生机、继续流转千年。

“欢迎大家来西沱看我们表演,我们是老头儿,但我们心并不老。”平淡的话语触人心弦。

西沱古镇,一座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宝地,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缕云烟、每一块青石板都在述说着盐运表演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将会由背夫表演者们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文/邓兴萍;图/蒋玲杰;指导教师/黄欢 樊国生

作者:商界青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