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先补上这一课——读《黄仁勋:英伟达之芯》

商界 2025-03-10

由美国资深科技作者斯蒂芬·威特撰写的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的全球首部独家采访传记《黄仁勋 :英伟达之芯》,经周健工的妙笔翻译,于 2024 年底在中国出版。

今年 1 月中旬拿到新书开始读,主人公黄仁勋刚好抵达深圳,参加英伟达中国公司年会。未曾料到,这趟中国行因 10 多天后的一场“风暴”,成为一个特殊节点。

这位身价上千亿美元、执掌着全球最值钱上市公司英伟达(NVIDIA)的 CEO,人生像 GPU 的“并行计算”一样所向披靡。为游戏公司供应显卡的英伟达,在这位“强迫症”老板的 30 年治下,连续重生数次,成为 AI 时代的霸王。斩英特尔、挥剑斥 AMD,第一时间使用卷积神经网络的视觉模型优化 GPU,建 CUDA 护城河……看上去,好运对他青睐有加,对运气的驾驭像从他身体里长出来的能力。持续攀升的股价和行业地位,为他此次的中国行添上一个巨星巡演的神秘光环。但西子湖畔一个隐秘角落,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正伺机按下一枚按钮。

刚刚过去的半个多月,詹森(黄仁勋英文名音译)这位“战神”执掌的英伟达,在短短几天时间里,因中国公司幻方量化发布的 DeepSeek 人工智能大模型,股价震荡。在世界最前沿的技术和应用领域,“Made in China”的梁文锋强势闯进人们的视野,一举打破美国 AI 一骑绝尘的局面。

英伟达和它的缔造者黄仁勋 30 年的故事还在逐页讲述。首个“非遗版”春节前夜,1 月 28 日,冬日暖阳穿过纱窗,将和煦的光束投射在《黄仁勋:英伟达之芯》第 370 页的书页上。被喷成铅字的故事尾声因 DeepSeek 的全面爆发,临时写下了一个全新的开放结局。

这无疑是最特殊的一次阅读体验。一场科技风暴,让 10 来天的阅读过程跨越了两个“时代”。从书页和故事中接壤 AI 日新月异的现实,通过阅读,读者能产生对这场科技革命更透彻、更身临其境的认知。

这也是本期“商界读书”力邀您一起阅读这本书的理由 :与其迷失在风暴眼,不妨趁机补上这节课。无论财富和科技榜单如何迭代易主,《黄仁勋 :英伟达之芯》都是从周期穿越而来的一本经典“教科书”。——论历史地位和长期价值,读者需要了解的行业变迁和这场剧震的源头,连同世界 AI 的史前文明与“创世纪”,这本书里都有。

英伟达西西弗斯

为完成这本采访传记,资深科技作者斯蒂芬·威特通过大量一线采访,获得丰沛的一手信息。在挖掘信息、铺排内容和讲述故事等方式上,这本书都兼具可读性与实用性。它缜密拆解了英伟达的芯片帝国,同时细致地刻画了黄仁勋的人物形象。尤其值得一说,很少有传记书籍出版商,专门将荐读手册做成单独的册子印发。

阅读 370 页的全书正文前,你能从额外近50 页的业界一线资深人士的读后感中提前踏上非凡阅读之旅。

这个从游戏显卡到 AI 芯片的跨界故事,完整讲述了黄仁勋在科技领域践行的西西弗斯式的“推石文化”,英伟达 30 年的企业发展史就是从“摩尔定律”向“黄氏定律”推演成功的全过程。

读完全书,大致有 4 条关键阅读线索可供索骥 :1. 黄仁勋的领导力 ;2. 英伟达的技术转折点 ;3.CUDA 架构的重要性 ;4. 面对危机的突围惯性。

作者毕业于芝加哥大学数学专业,在芝加哥和纽约著名的对冲基金公司工作后,又求学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他以深刻而专业的科技洞察力、清晰的写作风格和敏捷的报道能力受到广泛赞誉。

同样作为新闻工作者,在阅读的字里行间,本刊记者对本书作者斯蒂芬·威特的职业精神尤其崇敬。他极尽所能完成了持续多时的大量面对面采访,数次与主人公黄仁勋不太“稳定”的情绪打交道,又数次在被质疑、被否定后穷追不舍,将涓涓细流汇进书页。

作者和黄仁勋进行了多次面对面深度沟通,以最高访问权限多次采访黄仁勋的亲朋好友、合作伙伴以及英伟达员工。只有新闻同行,才最清楚这些细节的含金量。

所有汗水和坚持浇灌出这本黄仁勋和他领导的芯片与人工智能革命的独家之作,将对外界而言长期模糊的背影写实,也因此成就了本书在多个维度的可读性和励志内核。

通过讲述英伟达的故事,作者还用笔触织缀了当今世界 AI 的核心圈层 / 朋友圈网络,梳理了一幅以英伟达核心高端算力和开发生态为中心的关系图谱。

在不确定性中阅读本质

在随时都有可能窜出“黑马”的世界科技前沿,这本书在不确定性中记录了一些必须了解的本质和常识。

书里勾勒了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是英伟达如何从游戏厂商的供应商成功跨界并行计算的高端芯片领域,提前为 AI 产业的爆发缔造史前文明。技术崇拜和职业信仰是作者勾勒黄仁勋画像的重点。

技术在暗中加速迭代,“生存陷阱”像一个影子,伴随黄仁勋在几个重大节点做出关键决策。书里描述了大量翔实而令人难忘的细节,解释了英伟达为何能持续穿越周期,它们最后无不指向一种近乎病态的未雨绸缪——“黄氏生存法则”:把每 次 成 功 视 为 偶 然,把 每 次 失 败 视 为必然。

春节期间遭遇 DeepSeek 这匹“黑马”的强劲冲击,无疑是英伟达不得不再次面临的一场新危机。用较低的训练和部署成本,中国 AI 大模型 DeepSeek 挑战了英伟达高端芯片和算力帝国的堡垒。一夜之间,在一片点赞的欢呼声中,DeepSeek迅速完成了 AI 的大面积普及。

技术持续在暗中加速迭代,随时准备冲击一切。作者在还原 2006 年 CUDA决策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时,就曾前瞻性地记叙过大量文字。现在来看,竟呼应了DeepSeek 今天的奇迹和表现 :与其在旧战场开卷,不如重新发明战场。

不过,Meta 首席科学家杨立昆(Yann LeCun)分析称,当下,外界不要只关注中美 AI 竞争,DeepSeek 更重要的价值是“开源对闭源的胜利”。

英伟达在 AI 时代的统治力本质是“开发者生态的胜利”,但数千万 CUDA 程序员构成“钢铁长城”的同时,“DeepSeek们”的底层框架创新很可能会证明 :生态既是护城河,也可能是创新者的诅咒。不过,30 年的技术长跑始终将颠覆与被颠覆的宿命转化为进化的阶梯,英伟达拥有当下应对挑战最底层的免疫力。黄仁勋带着对技术信仰的时代定义,在巅峰时刻为未来所有“颠覆”埋下伏笔,旨在让未来任何一次震荡都能成为英伟达新一轮进化的燃料。截至记者发稿,2 月 14 日,英伟达市值已回到 3.4 万亿美元,此前下跌的股价完全修复。

不妨把这本书看成作者、英伟达和友商们共同训练的一个“大模型”,370 页书纸的字里行间已推理出“战神”的下一个动作。至于答案,当然需要您自己通过阅读来找寻。

行业地震,更应回到震源。当下,我们之所以要读它,除了通过阅读找寻上述疑问的答案,我们理应在风暴眼中,好好走近 AI 世界这位强劲的“巨无霸”选手。

知己知彼、共同进步,这就是在不确定性中阅读本质的意义。

作者:谭 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