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9传媒:在火车与霓虹间,寻找第三种社交可能

商界青年 2025-06-09

在成都成华区工业记忆的褶皱中,一节锈迹斑驳的绿皮火车车厢静静泊在时光角落,涂鸦与霓虹在其上碰撞、交融,宛如一座从旧日驶向未来的异次元站台。这里是“369自媒体社交艺术空间”的起点,也是创始人刘鹏凌为城市青年打造的“混搭乌托邦”。

身处流量为王的时代,流量焦虑啃噬着每一个像素点,吸睛沦为数字丛林的基本法则,刘鹏凌与他的“369自媒体社交艺术空间”却逆流而行,执着于向下扎根。

他以东方智慧“三生万物”为锚点,致力于开辟“第三种社交可能”——融合却不堆砌,赋能而不追求利益,在线上焦虑与线下实感之间,架起一座深度连接的桥梁,空间在此化作流动的剧场,用户成为即兴创作的主角,社交本身被重新锻造成深度引擎,为都市漂泊的灵魂,点亮一盏可触摸、可抵达的“情感共振场”。

“369自媒体社交艺术空间”主理人刘鹏凌

工业废墟上的新生

踏入369空间,工业风的钢架结构与霓虹灯带形成强烈反差。两节火车车厢被改造成截然不同的场景:一节保留二十世纪50年代的复古质感,皮质座椅与铁皮车窗诉说着旧时光;另一节则被赋予赛博未来感,金属光泽与霓虹灯带交织,仿佛穿梭到了未来。“我们想制造一种‘穿越感’——从工业时代的厚重一步跨入数字时代的轻盈”,刘鹏凌说道。  

复古车厢与赛博车厢

改造过程中,团队面临着诸多挑战。由于场地原址是二十世纪中期建成的成都机床厂旧址,老旧的铁皮车厢因常年暴晒会出现锈蚀、窗框脱落等问题。“我们既要保留旧时代工业风的粗粝感,又要让新时代年轻人愿意停留。”刘鹏凌介绍,团队最终决定“外旧内新”——外部保留原始结构,以涂鸦作为点缀;内部则植入现代设施,如可移动隔断、智能灯光系统,为火车增加科技感。

在空间设计方面,相较于东郊记忆的“大而全”,369则更注重“小而美”的社交基因。369各个功能区的设计绝非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场景联动形成独特的社交生态。在这里,咖啡、调酒、露营、家宴、艺术展览等功能板块被刻意模糊边界:年轻人可在复古车厢拍摄情绪大片,在营地帐篷下参与剧本杀,或在清吧化身“一日店长”调制专属饮品。  

“369自媒体社交艺术空间”内外环境

刘鹏凌强调:“单一场景的堆砌只会制造割裂感,我们通过动态活动设计让空间真正‘流动’起来。”每节火车都没有固定剧本,每个零件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复古车厢与赛博空间在这里得以共存。

从“流量焦虑”到“情感连接”

空间的改造不仅是物理形态的更新,更是刘鹏凌解决行业痛点的实验场。作为资深自媒体人,刘鹏凌深知:“当流量红利消退后,单一线上模式其实很难坚持下去。例如网红接广告的价格被对半砍,创作者也会陷入内容同质化的泥潭……”

如今369的诞生,正是其“社交传媒”理念的落地——通过线下空间聚合自媒体创作者、网红、游客与本地居民,形成“一人公司+亿人公司”的共生生态。“我可以通过线下共享空间,将自媒体人、网红、游客和居民聚集,打造个人与大众协作的社交传媒生态”,刘鹏凌进一步解释道。

游客打卡画面

在369空间内,所有人都可以使用专业设备与场景,完成属于自己的“自媒体”梦。“只要有人需要,我就可以用我现有的资源帮助他。”对于刘鹏凌而言,来到369空间的游客与自媒体工作者已不再只是单一的消费者,更是他的朋友与伙伴。他们既可以通过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进入不同社群,报名青年创业沙龙、宠物社交派对或小众艺术展等活动,也可以组织策划例如“假装上班”“主题换装”等属于自己的独家派对。“只需花30元买杯咖啡,就能享受‘职场压力释放’体验——你可以对着空气甩文件,或者在工位上假装加班。”刘鹏凌笑道。  

“我们提供资源与平台,让不同圈层的人自发连接。社交本身,就是最大的商业价值。”在刘鹏凌看来,用户之间所进行的不单单只是资源交换,更是一种情感共鸣与情绪流动,“社会压力已经够大了,他们需要这样一个地方做一场美梦。”

情怀与生存的平衡术

尽管被贴上“网红打卡地”标签,刘鹏凌对369的期待远不止于此。空间毗邻成都机床厂旧址,常有老工人重返故地拍照留念。“一位阿姨说,这里让她想起年轻时工作的岁月,她甚至能找到当年车间的位置。”刘鹏凌感慨,“工业遗产不仅是背景板,更是城市记忆的载体。”  

为此,团队在改造中刻意保留锈蚀铁轨、斑驳墙砖等元素,仅在外立面加入涂鸦与灯光,让历史与潮流共生。这种设计理念也吸引了一些特殊客群——新婚夫妇偏爱在铁轨旁拍摄婚纱照,寓意“爱情不出轨”;文艺青年则迷恋复古车厢的“废墟美学”,将其作为短视频拍摄基地。  

新婚夫妇在铁轨旁拍摄婚纱照

线下是试验田,线上才是粮仓。面对情怀背后“打卡多,消费少”的现实经营压力,刘鹏凌专注于拓展线上新媒体文旅板块营销业务以补充资金。他直言,“若没有线下场景的情感连接,线上内容终将失去灵魂。打响知名度,只是我们要做的第一步!”  

从“社群裂变”到“城市客厅”

对于未来,刘鹏凌的野心清晰而克制。短期内,根据游客需求,两节火车车厢将进行二次改造:复古车厢增设换装体验区,提供旗袍、复古工装等服饰。艺术展厅将成为“分龄活动中心”,针对不同年龄层策划差异化主题派对。“年轻人需要同频社交,而非强行融合。80后可能偏爱民谣茶会,00后则热衷电竞之夜。”  

面对更长远的规划,刘鹏凌则致力于建立价值共享机制新模式,打造聚合性社交基础设施。通过战略协同,联动核心文化地标,塑造区域文化活力带。同时,创新推出共创式体验项目,赋能用户从文化消费者升级为城市共建者,激发深度文化参与,重塑城市文化体验新范式,构建未来城市文化生态。

369自媒体社交艺术空间

“理想的369不该被定义。”刘鹏凌笑着谈到,“它可以是自媒体人的创作基地、游客的微度假目的地,或是成都人的第二客厅。”关键在于,这里永远留给城市青年第三种选择。

结语: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

在“打卡经济”成为流量密码的时代,刘鹏凌却带领“369”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路:用工业遗产的厚重感对冲快餐文化的浮躁,以线下真实的相遇解构线上虚拟的疏离。在这里,绿皮火车的轰鸣与自媒体的快门声共振,赛博霓虹与露营篝火共存——它或许不是完美的乌托邦,却为都市人提供了一处“可抵达的远方”。

369自媒体社交艺术空间

正如刘鹏凌所言:“梦总要醒,但若每周都能做一场美梦,便是城市给予我们最温柔的馈赠。”在流量焦虑与情怀理想之间,369试图走出一条新路——它不追求瞬间爆红,而是以缓慢而坚定的姿态,成为城市青年心中“第三种社交”的永恒注脚。  

记者:唐佳霓,钟婷玉;摄影:钟婷玉;摄像:志玛,苏有各,常诗雨;编辑:张蒙瑶

成都理工大学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融合新闻报道》支持

作者:商界青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