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与他的“Soloist”:一杯咖啡里的城市灵魂

商界青年 2025-06-30

重庆仁爱天主教堂的尖顶下,一道L型长廊蜿蜒延伸,阳光洒在斑驳的石阶上。长廊尽头,一座咖啡馆静默伫立——大理石吧台上摆着咖啡机,墙上挂着黑色轮廓的简约时钟,地上贴心的指示牌将“用餐区“和“饮品区”区别开来。这是Soloist独奏公司的重庆分店,开在一座百年教堂里。

创始人Phil说:“这里原本是教堂的连廊,我们在这里开了一家精品咖啡店。”如今这家精品咖啡店俨然成为了大多数都市人的‘告解室’。

推门而入的客人,总会不自觉地压低声音。有人陷在皮质沙发里读书,有人对着笔记本敲字。咖啡师磨豆的声响与教堂钟声交织,仿佛一场无声的合奏。“我们从不固定放一种音乐类型,”Phil补充道,“喝精品咖啡就像听音乐。”在喝咖啡的同时,也就是在体验音乐的“场感”。

Soloist独奏公司重庆仁爱堂店

十三年,从一粒豆到一座城

这里是SOLOIST重庆仁爱堂店,2022年开业即登顶大众点评热门榜。Phil选择将咖啡馆嵌入百年教堂,并非偶然。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咖啡是流动的诗歌。店内保留着教堂原有的拱形窗户,透过略带未来感的镜面不锈钢 ,顾客捧着咖啡独坐,身影被拉长成休止符。

Soloist独奏公司开放式吧台

十三年前,Phil在北京杨梅竹斜街开出第一家Soloist时,中国精品咖啡尚是荒原。这位前广告制作人,带着对工业时代美学的痴迷,将店铺选址在前门老胡同。一楼挑高设计的吊顶而二楼又是老梁木矩架的斜坡屋顶——他用古董收藏家的眼光,将咖啡空间打磨成“时间的容器”。

“不同的咖啡,不同的喝法。”Phil从不说“颠覆行业”,只谈“建立标准”。

2015年金融街店开业,他要求所有分店每日同步设备参数,烘焙曲线自己来亲自“盯梢”(咖啡豆烘焙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精确控制);2019年阿那亚孤独图书馆的慢闪店,他用精品咖啡传达对美的评鉴。独奏将来到店里的客人都视为可以切磋的对手,“我欣赏你,你欣赏我,你是食客,我是精品菜肴的提供者,之间的关系是对手,你来挑战我,我来满足你。”十三年来,七次斩获《TimeOut》年度咖啡馆,与UCCA合作艺术杯,成为北京画廊周指定合作伙伴……累累奖项与频频跨界的背后,是Phil对“稳定出品”近乎偏执的坚守。

Soloist独奏公司店牌

这种偏执甚至延伸到对行业的切割。某次深夜,他在朋友圈写道:“廉价的咖啡就是廉价,不能和精品混在一起,就像廉价航空一样。”——不能以不同的价值标准来要求得到同等价值的服务,这条动态引发一阵共鸣。其实做服务就是做人,从一杯咖啡走进一个人心中,从一粒豆子到一个城市,正是需要这样的坚守与偏执,这也是为什么Soloist能够经久不衰,走得更加长远的原因之一。

创始人Phil正在接受记者采访

独处者的第三空间

翻开Soloist的菜单,像打开一本魔幻现实主义的诗集。冰可露里Dirty以咖啡为主搭配鲜奶油,与GLASS&PLATE合作创新出“甜品+咖啡”的火爆组合;藿香正气水咖啡里,草本苦涩与柠檬的清新激烈对撞;黑芝麻拿铁则把童年记忆研磨进拿铁艺术——这些被网友戏称“暗黑”的创意,实则是Phil的精密计算。

" 我很关心你喝到的是什么,如果你不在乎,我一点兴趣都没有。"这是他曾在Soloist被冠上“最受争议的咖啡厅”时的回应,而到如今,他的态度依然如此。专注于做自己的事情,别人的事就让别人说去吧。Soloist的底气从何而来?也许是当同行用“网红爆款”吸引流量时,Phil的菜单上始终是竞拍级手冲咖啡(指源自咖啡生豆竞标会、品质卓越且稀有的咖啡豆制作的手冲咖啡)。

在Soloist,你很难找到喧闹的打卡墙,取而代之的是分布有序的独立卡座——不少来过这里的人都对这里发出由衷的赞叹。也许现代人需要的不是社交货币,而是一个能安全发呆的角落。

这种“独处”也体现在他们的LOGO形象设计中——一只老虎。霓虹的颜色和线条的搭配给Soloist增添了几分神秘,Phil说,“虎是独行兽,也契合我们的态度——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运用简单的视觉形象,让顾客自己去感受,让顾客自己拥有与Soloist的独特连接,不做刻意的传达,一直是他的追求。

Soloist独奏公司品牌LOGO

这种理念也渗透到空间设计中来。天津五大道店空间设计层层叠叠,每一层都有完全不同的风景和体验;北京798店里一面玻璃被植物环绕,可以独自享受自然的惬意;最极致的是香港马湾社区店:面朝青马大桥的落地窗前,每隔15分钟会有渡轮划过,Phil特意将位置对准这个瞬间。

对“Soloist”的诠释,Phil有着双重标准:咖啡要强烈到能唤醒感官,空间却要温柔到能包容所有情绪。在重庆店,他甚至会设立一些流浪猫的“餐位”,有时连街坊的猫也会在此“享用”。

曾经法国驻成都总领事馆总领事戴宁智(Guillaume Delvallée)与山城巷主理人黄主任一同造访仁爱堂店。戴宁智站在L型长廊的入口,手指轻触砖墙上斑驳的痕迹:“120年前,我的同胞在这里留下建筑;今天,我看到他们留下的文化被温柔地延续。”

Soloist独奏公司仁爱堂店的一角

当咖啡匙成为钥匙

2012年,Soloist进驻北京前门杨梅竹斜街。外露的红砖,偏工业风的装修风格,走进却并不觉得冰冷,昏黄的灯光与满屋的咖啡香气相得益彰,让人觉得时间仿佛要花费在这种地方才算值得。

2017年,三里屯太古里店开业。这里毗邻潮流买手店,Phil将房顶一扇扇的旧门化作时光的符号,别样复刻出19世纪伦敦咖啡馆的样貌。两年后,阿那亚孤独图书馆的慢闪店里,海浪声与咖啡香一同凝固成装置艺术。

2021年,推开天津五大道店的古董木门,仿佛跌入一场时空交错的华洋杂居时代。这家分店,Phil巧妙地运用了洋楼设计,在三楼露台能够清晰看见五大道的美景,店内陈设着民国天津老地图。

“温度的变化让一切生动起来。”Phil对于口感的把握更是严格。他会根据每天的温度、湿度的调整选取优质的原料,只为烘焙和萃取一杯没有瑕疵的咖啡。

在特调咖啡里面,他端出一杯名为“秋栗香dirty”的咖啡版蒙布朗,热浓缩液撞上冰牛奶,藿香正气水咖啡和黑芝麻拿铁曾引发争议,Phil却坚持实验:“咖啡在消费文化上是舶来品,但咖啡馆有不可替代的先锋使命。”一杯特调、一种大胆的实验精神,将草本元素融入咖啡,一种新奇的搭配。也许有很多人不理解,但Soloist一直在寻觅着自己的知音,咖啡馆不可替代的使命不需要所有人都知道。

十三年来,Soloist一直秉持着“匠人精神”。Phil说,“精品咖啡是关注细微情感体验的沟通方式。”他的影子投在砖墙上,随日影缓缓倾斜,“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做咖啡也一样。”

Soloist独奏饮品

结语

夕阳穿过玻璃窗,在他手中的咖啡杯里投下一片琥珀色光影。“先作出感动自己的事,再分享给别人,是我们每天都在做的。”

仁爱堂的晚祷钟声响起,客人们陆续离开,木门吱呀合上。吧台上,那杯未喝完的Dirty咖啡,分层已渐渐模糊,如同岁月与执念的相互溶解。而那份对精品咖啡的纯粹执着,如同教堂的基石,在时光流转中愈发清澈。

这不仅是一个精品咖啡品牌的故事,更是在消费主义浪潮下,对“慢工出细活”的匠人精神、对“真实体验价值”的坚守、对城市历史文脉的尊重与活化、以及对现代人内心“独处空间”需求的回应。这种坚守,正是在浮躁环境中开辟独特道路的答案——把一切交给时间,也交给那份不妥协的纯粹。

记者:杨辽城;摄像:吴于奇;编辑:王奕丹

作者:商界青年

推荐阅读